作为广东省中考自主命题的核心城市,广州 2026 年政策既需衔接省级 “2026 年完善基于学考 + 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” 要求,又将延续本地改革惯性。本文结合官方文件与地市试点经验,拆解三大核心变动方向及应对策略。
随着 2025 年 10 月广州市招考办发布 2026 年中考报名准备通知,新一轮中考政策的调整信号逐渐清晰。作为广东省中考自主命题的核心城市,广州 2026 年政策既需衔接省级 “2026 年完善基于学考 + 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模式” 要求,又将延续本地改革惯性。本文结合官方文件与地市试点经验,拆解三大核心变动方向及应对策略。
根据广州市招考办通知,2026 年中考报名首次明确 “双核对” 要求:各初中学校须在 2025 年 11 月 26 日前完成应届毕业生学籍信息核验,重点确认 “三年完整学籍 + 实际就读” 情况,12 月 31 日前完成公示。这意味着中途转学、挂读的考生可能失去名额分配报考资格,尤其需注意:户籍转移或外市转入的学生,需提供教育部门认可的转学证明材料。
非户籍考生报考公办高中的 “居住证明” 门槛进一步细化:父母一方的《广东省居住证》必须处于有效状态(居住登记阶段不算数),且需确保 2026 年 4 月 30 日前未过期。港澳台籍考生需及时更新港澳台居民居住证证件号至学籍系统,外籍考生则需办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,否则将影响志愿填报权限。
2025 年 11 月:完成学籍信息核对与更正
2025 年 12 月 1 日 - 12 日:身份信息采集(含监护人材料)
2026 年 3 月:正式报名与志愿预填报
2026 年 4 月 30 日:非户籍考生居住证有效期截止、政策性照顾资格申报截止
2026 年 6 月:中考笔试(全省统一时间)
与此前征求意见稿不同,2026 年广州中考将延续现行计分体系:语文、数学、英语各 120 分(英语含 30 分听说),物理 100 分,道德与法治、历史各 90 分,化学 100 分,体育与健康 70 分,总分 810 分。但命题方向将深化省级要求,减少机械记忆试题,增加 “真实情境应用题”,如物理可能结合广州新能源产业案例考查电路设计,历史可能融入大湾区发展历程命题。
省级文件明确 “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向薄弱初中、农村初中倾斜”,参考阳江、东莞等地 “不低于 50% 名额分配” 试点经验,2026 年广州可能将公办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从现行 40%-45% 提升至 50%。这意味着普通初中学生升入重点高中的机会增加,但需满足 “本校三年学籍 + 实际就读” 硬性条件,外校借读生将被排除在外。
2026 年省级改革要求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核心依据,广州预计细化评价维度:除学业成绩外,“社会实践、艺术素养、劳动技能” 等指标将实行 “合格性审核”,不合格者不得报考自主招生和名额分配志愿。建议考生从初三年级开始积累志愿服务、科技竞赛、艺术展演等活动证明材料。
广州市明确 2026 年实行 “普职统一招生平台、统一录取”,未参加中考的学生将无法报考中职三二分段、省级重点特色专业。这一调整与省级 “普职并重” 政策呼应,意味着中职优质专业竞争将加剧,如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专业、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智能硬件调试班等,可能需达到普高线下 50 分才能录取。
参考广东省 “规范中高职贯通招生” 导向,2026 年广州中职 “三二分段” 计划有望从现行 20% 提升至 30%。重点布局大湾区紧缺专业:如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软件技术专业、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接的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等,考生需在中考志愿中单独填报,且需通过中职学校组织的技能潜质测试。
公办高中自主招生比例仍控制在 10%,但招生方向更聚焦 “创新潜质 + 学科特长”:科技类特长需提供市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证明,艺术类需通过专业联考。中职学校则可自主开展综合评价录取,比亚迪、广汽等企业订单班可能增设 “职业适应性测试”,重点考查动手能力与岗位匹配度。
非户籍家庭立即检查居住证有效期,不足 6 个月的及时续期;重组家庭或监护人信息变更的考生,需提前准备户口簿、出生医学证明或法院判决书等亲子关系材料,避免信息匹配失败。
名额分配志愿需结合校排名理性填报:学籍在薄弱初中的中等生可冲刺高梯度高中,优质初中的边缘生则需稳妥选择 “保底校”。普职分流层面,成绩在普高线边缘的学生可同步填报中职三二分段专业,保留升学机会。
针对省级 “核心素养导向命题” 要求,数学需加强应用题解题思路训练,英语要提升听说场景反应能力,物理、化学需重视实验操作规范(实验分数占比不低于 10%)。同时主动参与综合素质实践,如加入学校科技社团、参与社区服务,为志愿申报积累素材。
2026 年广州中考政策的调整,本质是在 “公平” 与 “质量” 之间寻找平衡:学籍核查趋严守护教育公平,名额分配倾斜促进均衡发展,普职贯通拓宽成才路径。对于考生而言,与其纠结政策变动细节,不如聚焦 “材料备齐、志愿精准、能力过硬” 三大核心。
建议家长收藏广州市招考办官网 “中考服务平台”(https://sso.gzzk.cn),及时关注政策更新;考生则需立足日常学习,兼顾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发展。在省级改革收官的关键节点,唯有精准对接政策要求,才能在 2026 年中考中抢占先机。
作为广东省中考自主命题的核心城市,广州 2026 年政策既需衔接省级 “2026 年完善基于学考 + 综合素质评价的...
2026 年广东省工信厅数据显示,仅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就催生超 50 万基层 IT 岗位需求,而中专计算...
作为大湾区人口导入核心城市,广州今年进一步优化随迁子女升学政策,公办普高与技工中专的名额分配呈现 “双...
作为对接大湾区产业的 “技能摇篮”,广东技校凭借定向就业、贯通升学等优势持续升温,比亚迪、广汽等龙头企...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,今年各大院校招生计划紧扣产业需求,新增多个高潜力专业,更推出...